一千多年前,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,改变了手抄、摹拓、雕版印刷的历史,使印刷业得到巨大发展。15世纪中叶,德国人约翰内斯·古登堡发明铅活字,并制造出第一台铅字活体印刷机,从此,印刷业进入“铅与火”的时代。
为深入了解《新华日报》铅字印刷的历史,小编采访了老一辈新华人、曾在报社印刷厂工作过的褚留成,听他讲讲《新华日报》“铅与火”的芳华。
“那时候,《新华日报》是一张对开四版报纸,每天的用字量大约在3万至4万之间。铸字车间的十几台铸字机昼夜不停地生产铅活字。师傅们工作时,需站在上百度高温的铸字台前。”
1976年,我脱下穿了七年的军装,与28位转业、退伍军人一起跨进新华日报社大门。当年我22岁,正值“芳华”之龄。经过一个星期培训,我们被分配到报社印刷厂各个车间。记得第一天上班,刚走进车间,一股浓烈的烟熏火燎气息扑面而来,我心里不禁硌登一下:从此我就要和这样的环境打一辈子交道?
报社印刷厂分铸字、排字、浇版、轮印、照相制版等多个车间。先说铸字车间,顾名思义,它是生产铅字的地方。那时候,《新华日报》是一张对开四版报纸,每天的用字量大约在3万至4万之间。铸字车间的十几台铸字机昼夜不停地生产铅活字。铸字师傅值机时先打开电炉,按比例配制好合金铅的成份,再按字号大小、字体种类调好字盒,装上铜字模,用融化了的铅水,把字一个个浇铸出来。师傅们工作时,需站在上百度高温的铸字台前,不但忍受滚烫的炙烤,还要忍受“咔嚓咔嚓”的机器噪音和有毒金属铅的污染。
使用过的铅字会变形,沾染了油墨后精准度下降,所以除少数用于标题的大号铅字外,小铅字每天都必须回炉重铸,工作量可想而知。
“拣字工左手拿字盘和稿件,右手不停地在字架上拣铅字。他们像一群勤劳的蜜蜂,在一排排高大的字架间穿梭,一晚上要走好几公里路。”
铅字铸好了,接着就是排版环节。在我印象中,夜晚排字车间的灯光总是最通明的。拣字工左手拿字盘和稿件,右手不停地在字架上拣铅字。他们像一群勤劳的蜜蜂,在一排排高大的字架间穿梭,一晚上要走好几公里路。
拣字绝对是硬功夫,就像现在背字根一样,不仅要熟悉字架上的常用字部首、词组、繁体字,还要记住版样上的行数、栏数。他们拣字速度快如电脑打字员的盲打,只看稿子,不看字架,盲拣字。长此以往,他们掌握的汉字能与专业文字工作者媲美,被誉为“排字先生”。
拣字是为了拼版,排字车间的拼版师傅被尊称为“大师傅”,一般从有多年工作经验的熟练拣字工中挑选出来。他们将拣字工排列好的毛条,按版面编辑画好的版样装进专用铁框里,排出版样的雏形。铅字拼版不像现在电脑排版,电脑排版,字距有伸缩系数,而铅字棱角分明,是死的,横竖都有定数,上下要严丝合缝,版子结构不允许丝毫松垮,否则在以后的工序中,如打样、压纸型时铅字会戗住,或东倒西歪。一旦有松动的地方,都要用铅条把它填实。
“一块五六十斤重的版子,师傅们要搬上搬下......每当版面编辑遇到棘手问题,还得向拼版师傅请教,若是改动频繁,‘大师傅’会生气。他一生气,后果很严重,版面编辑忙不迭赔不是。”
排版最重要的是与版面编辑的配合。版面编辑预先计算好每条稿子的字数,在格子纸上画出版样,让“大师傅”照样排版,理想状态当然是希望“一步到位”,但经常遇上换稿、挪动稿件位置、对文章作删改等情况,这就不得不在铁框铅字版里反复操作。一块五六十斤重的版子,师傅们要搬上搬下,反反复复拿到打样机上打样,然后在乌漆抹黑的油墨版子上修改,因为不停地用手去挪动铅版,他们的手变得黑乎乎的,连嘴上叼的香烟,后半截也捻得乌黑。每当版面编辑遇到棘手问题,还得向拼版师傅请教,若是改动频繁,“大师傅”会生气。他一生气,后果很严重,版面编辑忙不迭赔不是。
版子拼好了,先出审样,交给编辑、值班领导审阅,同时请校对员校对。等所有问题解决了,再出清样、交版样。现在电子排版,出了交版样基本就万事大吉,过去可不成,接下来得压纸型、浇铸铅板。
浇铸铅板既是技术活又是体力活,先融铅水,铅锅的温度高达三四百度,稍有不慎,身体会被烫伤。压纸型用的硬纸板是特制的进口材料,耐高温,不易变形。铅字在纸板上轧出凹凸不平的字型后,浇铸师傅将纸板装进半圆形铸板机,三四百度高温的铅水同时注入机器内,与纸型相咬合,经冷却便成为一块拱形铅板,之后再将铅板交与印刷师傅,装到轮转机上,这才开始印刷。
上世纪80年代初,北大教授王选成功研制出中文激光照排系统,彻底颠覆了传统印刷业,也为新华日报插上腾飞的翅膀。1986年新华日报领导与时俱进,大胆决策,克服重重困难,投资上马中文汉字激光照排系统。从此,新华日报告别了“铅与火”的年代。我本人则调离印刷厂,走上了出版部新的岗位。
“记得排字车间有个青年女工小徐,拣字比赛她总拿第一名。她身材娇小,显得很瘦弱,可每次下班前,都争着和大家一起把一桶桶废铅字送往回收炉,那一桶桶的铅字多沉啊,面对如此重负,她总乐此不疲。”
从1976年到1986年,我的青年时代是在车间度过的,“十年芳华铅与火,笑迎春风绽新枝”,四十多年过去,昔日芳华,渐趋迟暮,回首往事,留给我们的既有艰辛,又有骄傲。那时候的我们,工作有热情,生活有朝气,除了干好本职工作,每个星期我们还举行一次学习和技术交流会,不定期进行技术比赛。记得排字车间有个青年女工小徐,拣字比赛她总拿第一名。她身材娇小,显得很瘦弱,可每次下班前,都争着和大家一起把一桶桶废铅字送往回收炉,那一桶桶的铅字多沉啊,面对如此重负,她总乐此不疲。
苦练技术之外,我们还学政治,学文化,通过夜大、电大,许多人都拿到了文凭,这为他们走向新的岗位打下了坚实基础。若干年后,我们中的一些年轻人,有的做了编辑,有的成为记者,有的走上领导岗位。可以说,青春总是激昂奋发的,我们没有虚度年华,我们无愧平生。
今年,《新华日报》即将迎来她的80华诞。
80年岁月如歌,《新华日报》见证了中国报业走过“铅与火”激情燃烧的岁月,迎来“光与电”信息时代新纪元,如今正迈向“数与网”全媒体融合的历史性跨越。
80年青春不老,《新华日报》出版印刷技术的变革历程,是一代代新华人传承红色基因、勇立时代潮头的真实写照。
老一辈新华人用无数心血和汗水,创造了《新华日报》曾经的辉煌,我确信,新一代新华人必将铸就她更为璀璨的明天!